日前,一個朋友看我很窮。所以叫我看這本書,好好地徹底檢討一下,為什麼自己會這麼窮呢??老實說,我還挺討厭看關於勵志等等的書,還有什麼叫人發奮圖強,要做個有錢的富爸爸之類的。

有錢人的腦袋和窮人的真的不一樣嗎?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相信是不一樣的。而且這是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就可以看出來。語言是人類內在思考的外在顯現。曾有研究指出,勞工階層使用的構句與字詞,就是直接、淺白、思考的方式也較單純;反之,知識份子所使用的語言,構句較複雜,詞語較艱澀,而且用詞委宛冗長,會使用較多的形容詞。

若勞工階級和知識份子在語言的分別,在於simple與delicated。那窮鬼和好野人在語言思考上的邏輯,又會出現什麼差別呢?這本書的作者提出他觀察後的看法,重點不在聰明才智而是對$態度,也就是作者所謂的『金錢藍圖』。

先告訴大家窮鬼一族都是怎麼對$的,例如:
1。窮鬼對$採用守勢,非攻勢。

  作者提出的理由是,因為窮鬼只想追求眼前的溫飽,然後可以準時付出帳單,付應生活所需。但賺的錢太少,對財務規劃沒有概念,手上有多少錢,就花多少。只追求眼前的舒適,明天的事,明天再說。窮鬼對生活的要求,就是過的舒服就好了。就像考試時,老是祈求自己pass就好了,每次的分數就會在60分上下震盪。

2。窮鬼都會說,錢沒有那麼重要/有錢人不一定快樂/人生中有比賺錢更重要的事。

  作者說,我們對於好野人的印象都停留在父母或是負面的環境資訊所傳達的,關於好野人的負面概念。讓你覺得當個好野人是種罪惡。關於作者提出的這點,我倒真的挺贊同的說。有人說,唸社會科學的人,總帶著反商的情結,將商人們當成庸俗與造成世界紛亂的大壞蛋。而後,當我開始步入社會工作時,真正的體會到,唸商與唸文科的同學,思考模式站在彼此對立的極端,教育對我們潛移默化,洗腦地徹底。一個崇拜$,一個不屑。

  如果我們能把對於$負面的觀感消去,建立起正向的金錢概念藍圖,也許窮鬼有機會變好野人。而不是一個老是自認為是被剝削,金錢遊戲下的受害者。

3。錯誤卻不自知的理財模式。
  這部份關係到,為什麼有的人明明就努力辛勤的工作,鈔票也大把大把的進來,最後也大把大把的出去。努力工作的結果,後來還是個窮鬼一族。因為人會覺得自己工作那麼辛苦,要好好地犒賞自己一下。時常帶著醬子的念頭,不時犒賞自己的結果,就是一窮二白。即使賺的再多,也會花出去,因為這是種『消費治療』,只為彌補我們對生活的不滿足感。因此,作者建議理財時,一定要加入一個『玩樂項目』,目的在於好好犒賞辛勤工作的自己。每個月上一次高級的餐館等,享用頂級的料理,奢華地對待自己。你才不會覺得自己努力賺錢卻很空虛。


  當然以上都做到時,離當好野人還是有段距離。後來的部份,他叫人努力工作,存了一筆$的同時,利用投資股票,基金或是房地產等理財工具讓$為你工作,而且不要一輩子領別人薪水,當老闆賺的才快。

  看完這本書後,我覺得受益最大的就是他建議的理財方式,即使手上只有借來的一塊$,都要好好地善用規劃它。畢竟,我真的不能做一個永遠都不知道自己口袋有多少錢的人。記得在漫畫貧窮貴公子裡頭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瞧不起一塊錢的人,最終一定會為了那一塊錢而哭泣。

  另外一個另外感覺獲益良多的,則是他『遠離負面思考的人』。他的意思近似中國那句old saying:物以類聚。窮鬼的身邊永遠是窮鬼,而有錢人身邊則是好野人。其實,我也認為,好朋友多半會有個相同的特質,類似的思考模式與價值觀,使他們能輕易地和對方溝通。書裡,作者提出一個說法,我覺得還挺恐怖的。他說,大部份的人所賺的錢都比好朋友的平均收入多或少20%之內。所以要小心自己交朋友,也要小心選擇你打算花時間和哪些人相處。看來,以後看到有錢人,要跟他站的近一點,看醬做能不能提升自己的平均收入。

  至於負面思考,還有另一層意義。窮鬼容易專注在阻礙,好野人常看見機會。所以,如果你想做一件你認為很有意義的事的時侯,例如考個研究所,而某人告訴你,那個很難。唸研究所沒有比較好。你那麼混,沒機會的。這種人,請你離他遠一點。因為他正在阻礙你,同時也在發揮影響力,將你同化成相同的族群。以前看過一些心理相關的書籍,也提到要遠離帶著強大負面能量,總是貶低你,讓你不愉快的人。因為,他們會改變你對自己的評價,讓你覺得自己不好,不值得美好的事。

  最後,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成功的關鍵在於提高你的能量,當你提高了能量,別人自然會被你吸引。你怎麼看待自己,別人就會順著你的方式,看著你。所以,要做自己喜歡的那種人,也要好好地喜歡自己,讓自己散發出像星星般地出迷人的光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g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