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條件」系列的舞台劇對我來說完全是人生規劃中的意外。

    這樣說好了,我始終不覺得「劇場」是一種專屬於「菁英」的藝文活動形式。我始終記得四、五歲的時候,祖父背著我翻山越嶺到九份昇平戲院看「新劇」的經驗。五十年前的舞台上出現的火災特技場面,以及歸途大雨,祖孫兩人躲在有應公祠躲雨,看著雙層的彩虹在天邊淡入的瑰麗景象。

    我始終覺得,是一些太自覺為「菁英」的創作者用很「菁英」的作品把多數的觀眾給隔絕在劇場之外。

    說我通俗也好,我還是頑固地認為,唯有把新的觀眾給拉回劇場,是活絡劇場的第一要務。因為有足夠的觀眾,劇場工作者才有足夠的資源、熱情去從事多元的創作。

「人間條件」第一部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做出來的,成果還算不壞。觀眾很熱,演員也很開心,可以了。

    當然,如果說「通俗劇」就沒有創作意圖的話,那也太矯情了。這幾年來,我一直希望在自己參與的所有相關工作中,試圖重現臺灣某些已被淡忘的傳統性格以及這個國度裡的人們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無論廣告、電視節目、電視劇等等多多少少都有自己這種不自覺的意圖在。

    舞台劇當然也是。《人間條件1》我想說的是「了解、溝通與感恩」,《人間條件2》我想說的是「了解、溝通、情義與責任」,《人間條件3》我想說的是「了解、溝通與友情」。

    也許你會問我,哪來那麼多瞭解與溝通啊?
                                                                               
 或許,這又是我自己的問題了。因為我老覺得,當傳播工具愈多元、愈方便的現在,其實,人與人之間反而愈冷漠愈隔閡。我希望有個地方能讓一堆彼此或許無關的人聚集在一起,看著舞台上某些部分與自己其實相當類似的經驗,一起歡笑一起流淚。

如果一場之中有幾個人可以在走出劇場之後,把心打開一點點,那我覺得一切就都值得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g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